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李向群为民抗洪保大堤 父替子上阵心同在,家中自建荣誉室

    信息发布者:wangweibo
    2017-08-03 20:51:54   转载

   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大英模中,李向群,是最年轻的一个名字。如果没有牺牲,李向群今年是39岁了。然而,这个世界没有如果,距离1998年那场大洪灾、距离李向群牺牲,已经19年了。19载时光,在抗洪英模的家人和战友心中,李向群从未走远,永远同在。

    李向群(右)入伍后在驻地和父亲李德清的合影。

    【英模档案】

    李向群,1978年出生,海南琼山人,1996年12月参加人民解放军,为广州军区某集团军“塔山守备英雄团”九连一班战士。1998年8月5日,他随部队赴湖北荆州抗洪抢险,14日在抗洪抢险一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公安县南平镇堤段的抗洪保卫战中,他带病坚持抢险,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,终因劳累过度,抢救无效,于1998年8月22日壮烈牺牲,年仅20岁。

    锻炼 苦练一年通过体检

    从海口市驱车前往琼山,道路越来越窄,路旁的高楼大厦慢慢换成一片芭蕉林。一个多小时后,记者到达琼山市东山镇主街。七拐八拐,从一排排拥挤的房子中穿行而过,记者到达了一栋三层小楼。这里便是李向群的家。

    李向群家门口的路,是条狭窄而安静的小巷子。几位穿着的确良衣衫拖着凉鞋的老人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坐着发呆,几个小孩在小巷里追着一个足球打闹,晾在屋檐下的衣服随风飘动。只有偶尔经过的摩托车,会给这条巷子添些喧嚣。

    时光一下子慢了起来。

    “这里一两百年都没有变化。”李向群的父亲李德清说道。跟之前在网络上搜索到的照片相比,记者眼前的李德清发福了很多,黑黑的脸上也多了很多褶皱。

    李德清已经67岁了。1978年,在他28岁的时候,最小的孩子李向群呱呱坠地。当时的李德清以为,自己的生活正在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:两儿两女,家庭富裕,生活圆满。

    在家人的呵护下,李向群开始了他美好的童年。1982年,父亲李德清搞起了服装加工厂,钱越挣越多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李向群长到十几岁,就到海口市区替父母管理家里的几辆车,小小年纪就能赚得不少钱。然而,1995年,在17岁这年,李向群决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,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规划人生--去当兵。

    李德清也有些意外,儿子只是看到了当兵休假回来的初中同学帅气的军装而已,为何就铁了心去参军?
    不管怎样,李德清还是非常支持小儿子的这个决定:“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就是好事,父母不能去阻止;再就是我们家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下富裕起来了,但不能忘了回报党、回报人民。”

    那一年,李向群报了名,却并没如愿--他太瘦了,一米六五的个子,只有78斤。

    从军的梦想不能就此破灭。李向群把在海口挣钱的活扔下,回到家中,专心致志干一件事:锻炼,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壮!

    “什么活都不干了,就搞锻炼。”李德清说,从来没见过儿子下这么大的决心。

    “第二年终于检上了,要去当兵了,他高兴得很。”李德清清楚地记得,儿子离开家去当兵的日子,是1996年10月23日。

    救灾 四次晕倒在大堤上

    1998年那个夏天,在历史的册子上,是中国人民不忍翻开的一页。

    那个夏天,在李德清夫妇的人生历程中,是最不能触碰的那个伤口。

    那年夏天的开端,在李德清的家里,基调本来是欢乐的。李向群休假回来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然而,在回家的六七天时间里,李向群天天盯着电视,时时关注着电视上播报的洪水灾情,整天一副“不舒服”的样子。“阿爸,桂林发洪水了,部队肯定要救灾,我想回去。”

    李德清也没有多想,反正自己儿子水性好。他也帮着儿子收拾行李,为了让儿子尽快赶回部队,他还给儿子买了一张机票。

    李向群回到单位参加了桂林的抗洪后,又随部队北上来到湖北省荆州市。长江流域,灾情严重,危在旦夕。和全国人民一样,李德清一家没有放过长江抗洪的每一条消息,因为儿子李向群,就在那个危险的堤坝上。

    1998年8月22日,李德清接到部队的电话:儿子李向群在抗洪中得了重病,住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。走南闯北多年的李德清心里隐隐感觉,出大事了!接到电话后的李德清心里乱作一团,他不知该如何去面对这个意外。一夜无眠,戒烟多年的李德清买了一条烟,一晚上抽了4包。母亲王立琼,则哭了一个通宵。

    李向群在九八抗洪抢险中。

    第二天一早,李德清夫妇赶飞机的时候,当地政府民政部门、武装部等单位的领导都到机场送行,这更让李德清起了疑心,甚至是让他更加肯定了内心的不详预感。

    当飞机抵达武汉,一同抵达的,还有李向群牺牲的噩耗:在连日的抗洪抢险中,李向群带病坚持,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,最终因劳累过度,抢救无效,于8月22日壮烈牺牲。

    虽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,但当噩耗证实的那一瞬间,李德清夫妇俩还是没法接受。母亲王立琼哭干了眼泪,父亲李德清则是脑子一片空白。

    让李德清感到欣慰的是,自己的儿子在8天前入了党,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。“向群是我们家唯一一个共产党员,是全家人的骄傲。”

    送别 替儿完成未竟任务

    悲痛尚未散去,李德清夫妇的内心却在思考着:儿子虽然走了,但洪水正在肆虐,抗洪任务还没完成。于是,李德清做了一个决定,他要替儿子完成未竟的任务。在征得部队领导的同意后,李德清换上了儿子的迷彩服,穿上了写有“李向群”名字的救生衣,并在上面写下了“李德清”三个字。“洪水都淹到大堤了,哪管得了那么多,反正战士们跑我也跑,他们扛多少沙包我就扛多少沙包。”

    李向群的父亲李德清(左二)穿上儿子的军装,完成儿子未尽的任务。

    在丈夫上堤抢险的两昼夜里,强忍着悲痛的王立琼在儿子连队的临时住地,默默地为官兵们洗衣服。她把儿子班上战士的脏衣服、脏鞋袜一件一件洗干净,晒干后又一件件叠好。

    在这次抗洪救灾中,军民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,终于取得了抗洪的伟大胜利。

    “为人民战洪魔流芳千古,保大堤献青春英名永存。” 28日中午,上万名群众来到南平镇港关中学,送李向群最后一程。

    李向群遗体火化后,应公安市的要求,李德清把儿子的骨灰安葬在了当地,同时取出来一部分,撒入长江。“这里都是他战斗过的地方,希望他能保佑长江不再发洪水。”

    1999年,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签署命令,授予李向群“新时期英雄战士”荣誉称号,并题词:“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”。

    【红色记忆】

    在儿子去当兵之前,李德清语重心长地叮嘱李向群:“当兵是你自己选择的,既然选择了,就要把兵当好,到部队一定要入党!”在这个淳朴的海南老乡眼中,自己能从农民变成小老板,全靠党和政府的政策。

    儿子终于如了愿,李德清夫妇心中却多了一份牵挂:部队辛不辛苦,儿子适不适应?随着李向群的一封封信寄回家中,夫妻俩的担心才少了许多:儿子终于长大了。

    1997年,李德清出差到儿子所在部队驻地桂林。李向群请了假,和父亲在七星岩拍了一张合影,聊了两三个小时,就急匆匆地返回了部队。谁又能想到,那张照片是父子俩最后的一张合照。“当时他说下午单位有一个重要的授课,他不想缺席。”

    在海口市东山镇,李德清在家中擦拭儿子李向群的烈士证。新华社记者 曾涛 摄

    追思 父亲在家建荣誉室

    “向群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牺牲的,我当时也是支持他的理想的。他牺牲了,我要保持他的作风,不能给他抹黑。”谈到自己的儿子,李德清的语气中,满是骄傲。李向群牺牲后的几年里,李德清跟随事迹报告团,去部队、机关、院校等地方,作了多场巡回报告,把儿子的故事传到大江南北。此外,李德清几乎每年都会去儿子生前所在部队,参与部队组织的纪念活动,到连队看看官兵们,和他们座谈。

    每隔一年,李德清会回到当年父子俩抗洪的地方,给儿子扫扫墓,陪儿子聊聊天。

    李德清的下半辈子,生活几乎全被小儿子李向群填满。在李德清的名片上,除了职务和联系方式,背面还印着“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”。

    家中二楼一个60多平方米的主屋,是一个荣誉室,里面陈列着李向群从小时候到当兵期间的各种照片,以及他牺牲之后,党和国家颁发的各类奖章、证书、锦旗等。这个荣誉室是李德清在1999年花好几万块钱建起来的:“儿子牺牲之后,很多人来家里看望,但我不知道拿什么给他们看,就建了这个荣誉室。”荣誉室在2011年改造过一遍,又花了几万块钱。李德清一点儿也不心疼钱,只要儿子的事迹不被别人忘记就够了。

    李德清说,来家里的人不少,尤其是儿子刚牺牲的那几年。收到的锦旗有100多面,来宾签字留言的本子用了三四本:“大家还是记得向群,我心里还是比较宽慰。”

    不过让李德清非常遗憾的是,当地的民政部门和儿子生前所在部队,在1999年来过一次后,就再也没有来过家里了。他希望,以后他去湖北给儿子扫墓的时候,连队能派人跟他一起去。“李向群也是他们的兵啊。”

    荣誉 李向群连精益求精

    李向群的牺牲,带给所在连队最直接的,是“李向群班”和“李向群连”两个荣誉称号。然而,对于连队和官兵们来说,英雄李向群赋予的意义,绝不仅仅于此。

    “李向群连”现任连长杨加泳,当兵就在这个连队,提干后又回来了。他一直有个感受,“李向群连”无小事,连队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中,“做不好就配不上‘李向群连’这个荣誉称号,我们一直在背负压力前行。”

    有压力就会有动力。

    1997年出生的上等兵李明流,和连队其他9名义务兵组成代表班,代表营到旅里进行单兵战斗动作会操。在训练时,往水泥地上一趴就会擦破皮,于是营里给他们配备了护膝护肘。但是,不久后李明流他们把护具都扔掉了。“戴着护具影响动作,这样肯定练不好。”

    “李向群连”的官兵,不是一般的敢拼。现任指导员李新光,参加半年考核时,在400米障碍中从五米高墙上摔下,恰好撞在水壶上。等到他忍痛完成考核,才知道自己的腰椎骨折了。

    英雄个人造就英雄集体,英雄集体培养英雄个人。从李向群开始,连队出现了越来越多李向群式的官兵。旅政委严国正说,李向群连的兵有个明显的特征--——脸庞黑、伤疤多、老茧厚,“这才是我们高颜值的官兵”。

    战士盛森林的老家是湖北鄂州,一座距离当年李向群抗洪牺牲地不远的城市。当他告诉家人自己分到“李向群连”的时候,得到的回答是“更要好好干!”在去年的半年考核中,他执意带病参考,跟着连队跑武装五公里,刚到终点就晕倒在地。醒来后,他以为自己没完成考核,拖了连队的后腿,不停掉眼泪,一个劲儿地说“连长,对不起!”

    在“李向群连”这个集体里,官兵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。

    三排长段国宏毕业于国防科大,初到连队就被大家的工作标准所震撼:“大事小事都做到完美,不能让连队头顶的荣耀暗淡半分。”在连队,段国宏看到了,也很快学会了搞训练你追我赶,学理论深挖细读,守规矩一分不差,“总之,我们连队一定要做其他单位的示范。”

    施国宾是“李向群班”第十三任班长。在这个岗位上,他对荣誉有更深刻的感受:“班衰我耻,班兴我荣。班上每个人都只有让‘李向群’这张英雄名片越来越闪亮的义务,但绝对没有给英雄、给集体抹黑的资格和权力。”

    移防 传承精神一如既往

    走进李向群生前所在部队,处处都是英雄的影子。在营区中心广场,坐落着李向群纪念馆。这栋红色砖墙建筑占地面积不大,室内摆满了介绍李向群生平和事迹的展板。一张张图片、一段段文字,把前来参观的人带回到那段抗洪的岁月。李向群抗洪时穿过的那件桔红色救生衣已经有些发旧了,静静地躺在展览柜内,衣服上“李向群”3个字依然清晰。纪念馆门口,是一尊李向群的半身雕像,底座上镌刻着他的英雄事迹。自2000年落成以来,每年都会有大批党员群众、部队官兵前来参观学习,举行各类纪念活动。

    从李向群纪念馆一侧的道路走几百米,便到了“李向群连”。在一排整齐而相似的营房中,找到一尊李向群雕像,是迅速找出这个连队的最好办法。与纪念馆门口正立的半身像不同,连队门口的雕像,是英雄李向群肩扛沙包奋斗在抗洪一线的冲锋姿态。连队二楼栏杆正中,写着“李向群连”4个鎏金大字。左侧的墙壁上,则挂满了由原四总部、原广州军区等颁发的几十块奖牌:军事训练先进单位、全面建设先进单位……一楼排房的门口,挂着“李向群班”的巨大标志。走进排房,英雄生前睡过的床铺,还整理得整整齐齐。班上的战士每天晚上睡觉把英雄的被子打开,早上起床再替他叠好,就像李向群从未离开一样。

    奇峰山下,相思江畔,这支部队在这个公园一般的营区驻扎了40多年。然而,根据军队改革命令,他们要告别桂林,移防至数百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。移防是个大工程。让政治部主任成晓勇头疼的问题之一是,李向群纪念馆怎么办、这几尊雕像怎么搬走?“李向群连”指导员李新光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,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,从一个营区到另一个营区,如何让李向群连依然是李向群连。

     战士们在李向群生前的床铺前重温英雄故事。

    李向群的床铺要运走,雕像要搬走,各种奖牌、锦旗要带走,连“李向群连”4个大字都要拆下来带走。“这些只是一些面上的工作,还有更多的传统需要我们去坚守。”用故事集学习英雄事迹,到连史馆感悟英雄精神,在演兵场争当英雄传人……近20年来,从英雄个人到英模连队,这个集体以李向群精神为动力,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佳绩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李向群式的先进个人。

    “移防不移志,换地不换心。”李新光表示,英雄的“基因”已经注入了每名官兵的血液。他们会把李向群完完整整地“带走”,在新的驻地,一如既往传承英雄精神,永葆连队英雄本色。

    在旅政委严国正眼中,移防就是一场战斗:“我们这支部队南征北战80年,逢战必胜、越战越强。面对军改这场战斗,我们必须取得胜利,部队在历经这场战斗后,也会变得更加坚不可摧。”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